close



蝸牛種苗培育技術


一、前言


 


        蝸牛俗稱「露螺」,原產於非洲的馬拉加西島,經人逐步的引至南洋各島嶼,於公元1933年由日本下條久馬一氏自新加坡引進臺灣飼養,以備做家畜或人類食用,經一、兩年推廣飼養後,對其銷路不明,又不知如何加工,於是飼養者均將其拋棄於屋外,任其蔓延生長,不久野放後的蝸牛很快就遺成農害,農作物損失慘重,致被農民判為「破壞農園之兇手」,一見即殺。由於大家一向對蝦牛只是做消極的殺滅,而缺乏做積極性的開發與利用,遂使蝸牛的經濟面之利用價值被遺忘至今。其實蝸牛的利用面甚為廣闊,蝸牛肉的營養價格頗高,可以直接或間接當做人類的蛋白質來源。所以,自從臺灣產蝸牛肉試銷法國成功以後,蝸牛的身價高漲,成為鄉村民間競相撿拾的寶貝了。



        由於近年來喜愛蝸牛肉的人士日多,尤其是法國、美國、加拿大等歐美人士視蝸牛肉為難得的佳餚珍品,致使蝸牛肉的需求量逐日增加。工廠為了原料之能充份供應,於是不惜以高價向民間搜購,如此一來,大家到處撿拾,野生蝸牛也因之趨於絕種的狀態。因此,今後蝸牛工廠的蝸牛原料來源,非靠養殖來供應不可,所以蝸牛養殖事業也就在這種時潮下孕育而生。


        蝸牛養殖是目前養殖業中最不花本錢的一項新興事業,經營管理方便;不但可以做企業化的經營,而且也可以做為農家、公務員、退休人員及家庭主婦的最理想的養殖副業,只要有一塊空間就可空出來好好的利用,設立一個「蝸牛園」就可從事生產,財源也就滾滾而來。如果空間面積有限的話,可以採用箱式養殖,看管極為方便,省時省力、經濟效益最高,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。


二、蝸牛種螺之選擇與飼養管理技術


(1)優良種螺之選擇


        非洲大蝸牛是陸螺中體型最大者,臺灣之非洲大蝸牛是60年前從新加坡引進,當時體型甚大,在臺灣經過半世紀。在這漫長的歲月中,蝸牛受到外界環坑的影響,在形態下起了很大的變化;一般最顯著的現象在於體型的小型化,如果站在動物蛋白質生產的立場來看,當然是長的越快、產肉率越高越好。因此非洲大蝸牛的優良品種之選擇與培育是刻不容緩的。


        而非洲大蝸牛優良品種的選擇,以選擇體型較寬者為佳,在飼養時的成長也較快。筆者所做過實際的養殖比較,發現優良品種從孵化後第一天到四個月期間,可長到每隻60公克,而非優良品種者,飼養四個月只成長到40公克的體型;從以上之數據可得知,選擇優良品種之蝸牛的重要性。


(2)種螺產卵場之選擇


        種螺產卵之場地並不需要太大的面積,一般可選擇廢棄豬舍、雞舍或廢棄的廠房當為繁殖場,可依個人管理力,排放適量的種螺飼養箱,從事繁殖工作。


(3)種螺產卵箱之設計


        種螺飼養箱可直接當為產卵箱。產卵箱之設計可依照個人之需求來自行釐訂,筆者在此提供兩種不同形式的產卵箱供作參考:


        1.木板箱式產卵箱:其規格為45×45×90公分之形式,四周以薄板釘閉,上方留一個開關門,底部放進約10公分的河砂,每箱可飼養50隻的種螺。


        2.保麗龍箱式產卵箱:其規格為30×30×45公分之形式,在飼養時必須在箱的上方及中間部份打洞,以便空氣流通;底部放進約10公分的河砂,每箱可飼養30隻的種螺。


(4)種螺之飼養與管理


        種螺之餵食均在夜間進行,在餵食前需噴少許的水份,以便讓蝸牛感覺到適當的濕度,這樣蝸牛才會出來攝食。而飼料以綠料為主,如小白菜、胡瓜、菜瓜、甘藷藤等均可做為蝸牛的飼料,這些綠料以便於取得為主,同時也必須在箱內放一盆水,以方便蝸牛喝水,因為蝸牛是喜濕性的動物,一隻約7公分長的蝸牛,平均每日需吞飲一湯匙的水,所以每日均需定量的給水。在箱式養殖時,箱底會有蝸牛的排泄物,必須定期的加以清除,以免污染箱內的環境,進而影響到母螺的交配與產卵,通常2~3天清理一次為佳,如果能每日清理更好。


        在箱式飼養,母螺會自行交配,交配時間約在4~8小時完成。交配後約二星期,母螺就會挖洞產卵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玉蝸牛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